非基改校園午餐行動系列報導

黃豆、玉米、油菜、棉花等基改作物自1996年起獲准在美商業化種植和上市以來,一直是全球最富爭議性的課題。台灣目前雖無種植基改作物,但民眾與兩百多萬名國中小學生校園午餐中所食用的豆腐、豆皮及豆漿等初級加工製品,來源幾乎都是進口基改飼料級黃豆。有鑑於基改食品的未知風險,一群志工家長發起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於2014 年十一月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前後,提出基改食品退出校園的訴求,並獲得包括19位新任縣市首長在內的政治人物公開承諾、表態支持。
選前開的政治支票,選後政策是否能確實執行,需要公民團體的持續監督。選後,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團隊在完全沒有經費奧援之下,持續利用臉書與部落格等社群媒體工具,每日撰述基改議題資訊、即時提出政策時事評論與翻譯介紹國際動態,目前已累積百餘篇文章。同時,也有十四篇文章刊登於主流報章媒體,實際影響了縣市政府的午餐政策走向,例如在新任六都首長上任三個月之際,皆提出了階段性落實「校園午餐非基改」的政策方針,顯示我們嘗試透過文字針貶政策並藉由社群力量擴大影響力的策略有其成效。
然而,校園午餐和基改議題有相當的複雜性,牽涉教育方針、農業政策、地區差異及地方政府的經費分配,而生產者、進口商、加工及團膳業者、學校行政、教師配合、家長態度意見等各方參與,更是攸關學童午餐品質良窳的因素,皆須仔細探究、充分了解,才能將口號化為政策落實,給孩子更安全健康的校園飲食。我們希望透過細緻的探究,梳理分析影響校園飲食的各個面向,形諸文字圖像分享給關心這些議題的民眾。
這些行動方案的紀錄與撰述,對台灣推動校園午餐行動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需投入相當人力與經費,以呈現一個前所未有的台灣校園午餐、食農教育和非基改運動的完整紀錄。
期待關心校園食安的您能支持此一報導計畫,讓校園午餐的政策與現況能藉由深入報導公開呈現在媒體平台上,而這將促使六都市長等政治人物的選舉承諾和施政進度受到監督,未來也可以此模式作為全國其他縣市推動之參考依據。
請支持我們,共同守護台灣囝仔的平安健康。
系列報導主題
本系列報導主題設定為我國地方政府推行非基改校園午餐的現況、進展及過程中公民參與的歷程,以六都(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和高雄市)為主要報導對象。預計生產20至24篇文字為主、照片圖表為輔之報導內容。
採訪報導共分四大部分,分別剖析政府、家長、業者及學校等面向。採訪對象包括:
政府:六都教育主管單位,如教育局長、體健科科長。
家長:參與校園午餐委員會的家長代表、家長會長、參與行動倡議家長。
業者:團膳業者(如台北市及新北市盒餐商業公會)、黃豆加工業者(如豆富食品、筌聖老家、津悅食品)、食材進口業者(如福壽實業、大統益)等。
學校:學校午餐負責及承辦人員,如校長、午餐秘書、營養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