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要下一個「複製城」!

「淡水有田?」

你認識的淡水,除了老街、漁人碼頭、古蹟,還有什麼?
純樸的小鎮發展觀光業成了炙手可熱的觀光景點,假日總湧入一大群人,卻鮮少人知道,繁華城市的「後山」,還有著一片綠油油的美景。

但連這些美景都將逝去。淡海新市鎮二期開發案將繼續闖關,若成功通過,幾千坪的綠地將再次變為冰冷的水泥大樓。
沒錯,是「再次」,淡海新市鎮一期如今還像個空城,25年了,政府都還沒積極開發,就急著再畫下一個大餅。

本專題為《禁建!土地緊箍咒,淡海未來叨位去?》延續,我們對這塊土地的未來充滿好奇。
政府沒有想像力,人民就自己來規劃,房地產開發的思維並不適用於每一個城市,不要再讓錯誤的開發,浪費更多的自然資源。
臺灣威尼斯、微笑莊園、日月星晨......建案個個充滿異國風情,卻不見小鎮原本的特色。如果全台灣的每個鄉鎮都長這樣,何來特色可言?我們不要下一個複製城!

這裡曾經是北台灣最大的農業區,後來為什麼沒落?還有人堅持在耕作,他們為什麼堅持?產銷上又碰到什麼困難?這裡明明有機會:有機農場栽種鮮美蔬菜,與小學營養午餐合作供應,卻也難逃被徵收的命運......我們希望透過此專題,刺激大家對這裡有新的想像,開始正視腳下這塊土地的價值。城市發展,不是只有地產開發一條路。

 

預計呈現方式:10000字文字、搭配20張左右照片,拆成6篇系列報導。

預計採訪對象:地方政府、農業專家、當地小農個案、自救會、居民;以及幾個成功保留農地繼續發展的城市案例。

 

提案人的執行能力:

兩人團隊曾於去年一起完成《禁建!土地緊箍咒,淡海未來叨位去?》作品。
 

文字/李又如

喜歡寫字、閱讀、分享。大學一年級修習馬雨沛老師的新聞學課程引起興趣,同年考取淡江時報文字記者,該學年度就獲選優秀文字記者第一名。在淡江時報累積豐富採訪經驗,並撰寫過各類型稿件:新聞、人物專訪、專題製作等。大三接觸紀錄片課程,完成一部記錄在地文史工作者紀錄片;也在馬雨沛老師的指導下完成淡海新市鎮二期的調查性報導,透過田野訪查、採訪、調查分析,揭露土地徵收的不公不義。目前仍在進行調查性報導製作,及視障紀錄片的拍攝(畢業製作)。

經歷|
淡江時報文字記者 2011- 至今
淡江大學新聞研習社創社社長
i@T Festival 隨營記者
商業周刊數位內容編輯部助理編輯
臺北電影節媒體宣傳組實習
//////////////////////////////////////////////////////////

攝影/林俊耀

高中時拿起第一台傻瓜數位相機拍照,大學二年級考取淡江影像藝術工坊及淡江時報學習攝影,並於大學三年級修習沈昭良老師「專業攝影課程」,喜愛拍攝街頭攝影、表演藝術和活動紀錄等。在大三時和李又如共同完成「淡海新市鎮」的專題報導,親自透過攝影深入了解淡水在地的各種現象,並探討台灣農業現況及居住政策,於2013年初舉辦農村體驗活動,邀請大學生加入插秧的行列。大三暑假進入中國時報實習,接受業界訓練,目前個人仍在進行許多關懷社會議題等攝影專題。

經歷|

淡江時報攝影記者-2011-至今
淡江影像藝術工坊特級助理
中國時報實習攝影記者-2013年7-8月 
2012新北市淡水國際環境藝術節攝影師
2013新北市淡水國際環境藝術節攝影師
新北市偏鄉國小校園紀實-2014年1月

Award |

2012年「世紀顯影攝影比賽」-優選
2013年「淡水漁會攝影比賽 傳統漁港組」-第二名

線上作品集:http://www.flickr.com/photos/69757479@N03/sets/

贊助進度
募款已截止
募得金額10%為平台行政處理費
募款已達成!
目前已有6人贊助
已募得$11,000
募款總金額$11,000
尚缺$0
100%
100%
已於 2014-04-05 截止
提案人
提案基本資料
報導分類:環保農業
募款開始:2014-02-23
募款截止:2014-04-05
報導完成形式:10000字文字、搭配20張左右照片,拆成6篇系列報導。
贊助者群像
khchen95@gmail.com's 的頭像
NT$ 4,500
GabrielChen's 的頭像
NT$ 1,000
匿名捐款's 的頭像
匿名捐款
NT$ 1,000
匿名捐款's 的頭像
匿名捐款
NT$ 1,000
» 更多
分享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