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公庫」成為「人民公庫」!
1986年,「綠色小組」成立,他們上山下海,在街頭、在議堂紀錄台灣社會運動的重要轉變,留下了公民行動紀錄,成為了解台灣民主政治發展的重要資產。二十多年後,這些影像數位化,不僅重現過去抗爭的身影,作為歷史的紀錄與評判,同時也是讓年輕世代認識過去、理解台灣民主進程的資料庫。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公庫)」於2007年成立,是目前台灣唯一系統性紀錄台灣社會運動的影音型態的獨立媒體。我們希望能像「綠色小組」一樣,紀錄當下的公民行動,擴大社會參與,成為台灣社會行動與人民歷史的公共資產。
「公庫」成立目的是要紀錄台灣被主流媒體所忽略或扭曲的社會行動,使各個公民團體得以闡述行動理念及對社會的關懷。不僅要呈現出台灣社會的多元聲音,同時也將影音資料存於資料庫,透過CC授權的方式作為大眾理解社會事實與社運主張的管道。
事實上,一個社會能否進步,不是來自於政府的恩澤,也未必是因為反對黨的制衡,更重要的是這地方的社會運動是否發達密切相關。可惜的是,台灣社會大多對社會運動存在著莫名的厭惡,甚至恐懼,而大眾媒體對社會運動的報導不是簡化就是扭曲,很少讓他們完整地講完行動的訴求。
這些行動者或弱勢者在公共領域的傳播權力始終遭到扼殺,在話語權遭到閹割的情況下,我們永遠無法理解社會運動者究竟在主張什麼?他們的批評或訴求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如果政府接受了他們建議,這個社會到底是會更好?還是更糟?
6年來,「公庫」已經累積超過1,700則左右的影音紀錄,內容括人權、司法、環境、文化、移民、移工、媒體、教育、社福、稅改、社區、民生消費、性別、勞工、兒少、醫療、和平、學運、族群、身心障礙、原住民、樂生、都更、政黨等多項主題。另外也針對近年台灣重大的社會議題,如士林文林苑都更案、蘭嶼核廢料棄置、樂生保留運動、國光石化在彰化、都市河岸開發等製作一系列專題報導。我們也與燦爛時光節目合作,製播「獨立在線」節目,親臨事件現場,並透過廣播及視頻報導每週重要社會運動。「公庫」自我定位為公共資源,我們拍攝的影片無償提供社會各界非營利使用,許多公民團體、紀錄片導演使用我們紀錄的影像,亦有高中老師將我們的報導納為「公民與社會」課程的補充教材,讓年輕的世代更了解台灣社會的多樣面貌。
然而,如同其它獨立媒體,「公庫」也因經費短缺面臨存續的問題。
「公庫」原為國科會數位典藏計劃,但2012年下旬,因計畫結束,穩定的經費來源也隨之終止,我們從「另類媒體」轉變成真正的「獨立媒體」。為了增加收入,我們編寫<公民不冷血>一書,但在大型網路書店或連鎖書店的競爭下,仍然難以賺取足夠的運作資金。
面臨艱難的存續問題,「公庫」仍想要嘗試運作下去!
我們希望能向公眾集資,維持獨立運作,與社會大眾共構這項台灣社會重要的工程,使「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成為有力的人民「公庫」。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正著手成立正式協會,尋求長久生存之道,期待透過更多的參與,讓這個機制能逐步地更具公共性與公共價值。
即使如此,不容否認接下來如何生存,仍是個重要問題,但如果不走出這一步,不但不會「原地踏步」,還可能從此消失。這並不是我們所樂見的,只是「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如何成為持續有力的人民「公庫」,不僅需要更多人的支持,也是我們不能迴避的嚴肅問題,我們需要各位的共同協力!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未來計劃執行的工作:
1.公民行動即時拍攝與報導。
2.製作「獨立在線」節目,現場記者側記、分析社會事件。
3.製作社會運動「懶人包」,以化繁為簡,卻不失真的方式讓公眾理解各樣的公民行動。
4.至各大專院校、中學、社區大學、社會團體巡講,推廣獨立媒體及社會議題。
5.舉辦公民記者相關培訓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