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資源分配不均

一、 提案緣起:
還記得從小只要生病感冒的時候,爸媽總是會帶我們去耳鼻喉科看醫生,那時候的健保卡還是一格一格用蓋章的,長大之後現在我們使用的是健保IC卡,看醫生還有健保給付,甚至常常聽到醫療健保給付還有什麼藥品健保給付等,在都市成長的我們對於醫療資源的需求其實是輕易取得,也因此我們從來沒有想過竟然會有一些地區,不是在什麼非洲、第三世界國家,而是就在台灣這塊島嶼上的某些偏鄉地區竟然有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根據一篇報導指出中央健康保險署將雲林縣共10個鄉鎮列為醫療資源缺乏地區,北港醫療次區域除北港鎮外,其餘4鄉鎮皆列為醫療資源缺乏地區,雖然地區人口為152,664人,未超出20萬人,但幅地為343.62平方公里,其單位面積人口數是次區域最低,表示人口稀疏,可近性差。倘若發生重大意外,距離北港次區域以外的急救責任醫院車程皆需30分鐘以上,恐遠水救不了近火;況且有的急救醫院急診室已常出現壅塞情況,縱使及時轉送成功也可能耽誤急救時效,因此在地第一線責任醫院的急救與重症處理能力顯得十分重要。然而在台灣卻有一個人他在1995年注意到了這一件事情,因而發起了「台灣路竹會」這個志工團體,以醫療服務團,透過義診、宣導健康衛教觀念、關懷台灣原住民地區的生態與人文等方式,在國內、國外醫療資源不足地區,提供醫療援助,實現人道關懷。雖然台灣路竹會已是頗有名氣,也有許多媒體針對他們到各地的服務做報導,不過根據我閱讀大多媒體的報導所得結論是這些報導是在寫路竹會到哪裡做了那些服務,或是又得了什麼獎等這類的報導,並沒有真正深入其中去了解到底路竹會透過這些服務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所以本次採訪會以探討台灣偏鄉地區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為主軸,希望藉由路竹會志工和其中的負責人的服務經驗來分享他們在服務過程中所見所聞,並且對於這些偏鄉地區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他們的看法是什麼,又有些什麼樣的解決方式或是已經有在進行的一些行動。而之所以是以學生的身分去採訪及報導主要是因為,身為學生學習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們沒有媒體的框架限制,沒有什麼一定要報導好的一面,所以學生或許就像公民媒體一樣,我們要知道的事實。再者我認為學生是具有行動力的,採訪不限於坐下來談,甚至有機會的話可以跟著路竹會的志工一起去服務,實際體會到底醫療資源分配不均造成的問題,我認為這樣的報導是更真實的。最後特別是在於路竹會所提倡的人道關懷的理念,我認為在學生階段特別需要培養這一塊,在課堂上老師也談到倫理,我想不只是各行各業的專業倫理,更重要的是我們對於人的關懷,那才是未來脫離了學生身分之後進到社會當中更容易遺忘的一環。
二、採訪對象背景說明:
『台灣路竹會』是在1995年由牙醫師劉啟群先生所發起,是屬於非宗教性、非營利性之民間社團。其創立之目的就是藉由號召全國各地有志服務於偏遠部落與國外開發中國家的醫療人士與義工,組成醫療服務團,透過義診、宣導健康衛教觀念、關懷台灣原住民地區的生態與人文等方式,在國內、國外醫療資源不足地區,提供醫療援助,實現人道關懷。在路竹會的帽子上印了一句英文:Time for Taiwan to feed back its love to the world。「台灣以前接受別人幫助,現在我們有能力,是該幫助人家了。」 對於路竹會志工來說,他們的信念是:「台灣是世界公民且為亞洲一員,對全球的貧困與弱勢族群,有提供健康的義務與責任
。」
三、採訪對象及訪談大綱:
訪問對象:路竹會志工、負責人
訪談大綱:
1.路竹會創立過程(理念)
2.自身服務經驗(對於偏鄉地區醫療服務的所見所聞)
3.地區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看法
4.改善地區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方法OR已經在進行的方法
5.社會大眾如何看待地區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能夠提供什麼樣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