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port 軟體的方便性和激勵提案的關連

Wereport 成立將近半年,其知名度、提案成長進度、提案與結案內容等等,讀者作何評價?Wereport 董事會對這個成績滿意嗎?有沒有改進的必要或改進的空間和方法?

Wereport 軟體的方便性和激勵提案的關連

 

本提案將以兩三千字的文字論述,將Wereport開辦幾個月來關心Wereport以及實際聯繫參與的感覺,很坦白的公開陳述,包括前一個『我的遊民大夢』的提案經驗,現身說法,提供 Wereport以及後續可能提案的朋友 參考。

至於所謂『作品的預期貢獻』,和報告內容的深度廣度當然有關,另一個關鍵是 Wereport 如何看待這些問題。

『爭取贊助』方面,因為此提案的動機完全是提供參與者的感受給Wereport 參考,希望Wereport 的執委們,本於好奇,能以執委個人名義贊助這個提案,結案之後提案人將把贊助金額全額捐回給 Wereport。

贊助進度
募款已截止
募得金額10%為平台行政處理費
募款已達成!
目前已有3人贊助
已募得$1,000
募款總金額$1,000
尚缺$0
100%
100%
已於 2012-07-12 截止
提案人
謝明海
提案基本資料
報導分類:其他
募款開始:2012-06-12
募款截止:2012-07-12
報導完成形式: 本提案將以兩三千字的文字論述,將Wereport開辦幾個月來關心Wereport以及實際聯繫參與的感覺,很坦白的公開陳述,包括前一個『我的遊民大夢』的提案經驗,現身說法,提供 Wereport以及後續可能提案的朋友 參考。 至於所謂『作品的預期貢獻』,和報告內容的深度廣度當然有關,另一個關鍵是 Wereport 如何看待這些問題。 『爭取贊助』方面,因為此提案的動機完全是提供參與者的感受給Wereport 參考,希望Wereport 的執委們,本於好奇,能以執委個人名義贊助這個提案,結案之後提案人將把贊助金額全額捐回給 Wereport。   提案名稱:Wereport 軟體的方便性和激勵提案的關連 說明: 媒體是個百年事業,很難,也不該預期他必須成長得像水果那麼快。 Wereport 成立將近半年,其知名度、提案成長進度、提案與結案內容等等,讀者作何評價?Wereport 董事會的專家學者對這個成績滿意嗎?如果不甚滿意,有沒有改進的必要或改進的空間和方法? 本於這個好奇,我在Wereport提了這第二個案,這是『我的遊民大夢』結案之後的另一個案子。 很高興看到Wereport剛剛公布了一則訊息: 『2012調查報導工作坊即日接受報名 http://we-report.org/news/348』,相信對於上一段文字所隱含的部份憂慮應該會有幫助。 根據Wereport 提供的資訊http://we-report.org/news/263 於2008年11月正式上線運作的《Spot.Us》網站,則是由相當年輕的David Cohn在Knight Foundation提供34萬美元的資助下所創設,採開放資料(open source)的報導方式運作,任何人皆可就記者所提出的報導提案或大眾所建議的報導議題,以提供資料或貢獻經費的方式來協助該項報導的完成。 《Spot.Us》的做法不僅為美國新聞業的創舉,也在三年的努力中成功資助了200個以上的報導提案。 三年兩百個成功的提案,好像不多其實不少。網路上無從得知三年和兩百這兩個數字的相關對應關係,但常理判斷,『反微笑曲線』應該是可能的。 根據Wereport網頁,截至2012-06-01,Wereport總共有一個提案已經完成,六個提案進行中,兩個提案募款中(不包括本提案,本提案於2012-05-31 提出,尚待審查),但是網頁顯示『目前累積捐款人次239人,共有11個提案』,數字上兩個提案的差異(不在本調查報告的範圍)。 再看一段Wereport網頁上的資訊: 《ProPublica》最新年報透露營運喜訊 2012/01/30 胡元輝 根據《ProPublica》最新公布的年報顯示,該機構在2011年的收入總額已逾1000萬美元,支出則約為960萬美元。《ProPublica》 的營收絕大多數來自捐款,2009年的捐款者約為100個,2010年是1300個,2011年則已高達2600個。至於非Sandler Foundation的捐款金額,2009年約為100萬美元,佔總捐款額的18%;2010年時,捐款已達380萬,佔39%;到了2011年,捐款數 更已超過500萬,佔所有捐款的半數以上。 這些數字足以顯示,《ProPublica》的資金來源確實在分散之中。即使是佔收入比例甚微的線上小額捐款,2011年亦已達到16萬3千美元,較諸前 一年的8萬6千元,上升幅度近一倍。《ProPublica》因此認為,贊助問責式新聞(accountability journalism)的需要性已逐漸受到全國性的關注,對於關心台灣新聞業發展的人來說,此一趨勢值得參考。 胡元輝教授對於一手催生的Wereport關注之情,滿滿填塞於『營運喜訊』四個字的三個小空間裡,一方面收支多,一方面收支平衡,更重要的是捐款分散、小額捐款倍增,『贊助問責式新聞的需要性已逐漸受到全國性的關注』。一年1000萬美元,好大的數字,台灣兩年之內,如果針對提案的小額贊助金額,能夠達到100萬台幣,相信營運喜訊四個字也會出現在胡教授今後報導或介紹Wereport的文章當中。 個人以為台灣的問題不在於捐款的多少,關鍵是提案的人數和提案的數量,以及結案報告的品質。 雖然順利如期完成的募款,對於提案人有鼓勵作用,但是就如李惠仁導演在Wereport開幕記者會上所說,即使募款不足,該做的他還是會去做。提案顯然不是為了募款而來,但是如果沒有足夠的提案,想捐款的熱心讀者,有錢卻沒有標的可捐。 看過營運喜訊的好消息之後,請再看另一則資訊:『美國公共媒體」(American Public Media)於2011年11月29日宣布,由David Cohn經營三年的《Spot.Us》,已被該非營利組織所購得。』 這是喜訊還是警訊? 如果『反微笑曲線』的判斷不完全偏離事實,那麼這樣的警訊就值得Wereport內部專家學者作為病例參考,好好的做自我健康規劃,趁年輕時時時甦筋活血,這也是本提案的緣起和目的。   公民記者 謝明海 2012-05-31
經費說明: 時間鐘點費
贊助者群像
阿Ben's 的頭像
NT$ 200
telyhhu's 的頭像
NT$ 500
Wei-Ching Wang's 的頭像
NT$ 30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