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掉爛頻道 可以嗎?

壹、背景介紹
一、爛頻道充斥?
台灣的閱聽人抱怨節目品質低落,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雖然,每個月支付600塊的費用可以看100個左右的頻道,好像對消費者十分大方。可是,消費者真正會收看的頻道,大概不會超過三十個。消費者能不能說,「我只要看三十個頻道,讓我付200塊就好了」?姑且先不論頻道提供的節目品質如何,光是消費者不需要的頻道,就超過半數了,那我們為什麼要付這麼多錢?我們不需要的頻道能不能說我不要訂了?能不能要求系統業者退費呢?
二、新聞品質受到批判?
台灣的新聞頻道數目,在全世界排名前幾名,可是新聞內容的品質,卻受到台灣閱聽人的強力批判。市場結構的不良、惡性競爭的結果,導致新聞趨向腥煽色,內容也越趨綜藝化,廣受閱聽人的批判。除此之外,新聞頻道應該基於獨立自主的意志產製新聞內容,可是在獲利的趨使下,新聞頻道傾向接受政府或廣告主的「贊助」,製作「業配新聞」。事實上,越來越多耳聰目明的閱聽人了解這些市場亂象,但除了拒看以外,似乎並無反制的手段,劣質頻道仍然存在媒體市場。
三、數位化 救台灣?
2010年12月,行政院公佈「數位匯流發展方案」,「加速電視數位化進程」是本方案的六大主軸之一。2012年7月1日,無線電視全面數位化,台灣再也看不到類比的無線電視。但是,有線電視方面,數位化程度僅僅10%左右,所以為了大幅推動有線電視數位化,NCC利用審核媒體併購或有線電視系統業者換照時,要求業者一定要推動數位化,如果不推動數位化,併購就無法成功,系統業者也無法換照。因此,數位化是我國匯流政策的第一步。然而,數位化以後,是否代表我們看的節目自動升級?數位化以後,是否代表傳媒市場趨向健全?數位化以後,優質與劣質頻道的進、退場機制,就會自動建立?
四、媒體集團化
黨政軍退出媒體之後,似乎解放台灣的傳媒市場,私人得以經營媒體,一時之間,台灣百家爭鳴。然而,傳媒企業經過不斷的整併,已形成山頭林立的媒體集團,媒體集團掌握了發聲管道,掌控你我接收的資訊與節目內容。有線電視集團化,已是無法逆轉的趨勢。因此,建立頻道的進、退場機制,刻不容緩。消費者可以同意業者有獲利的壓力,但消費者也要求要看優質節目。所以,如何在現行媒體集團化與集中化的現今,建立頻道的進、退場機制,刻不容緩。
貳、提出問題
一、現行頻道與系統的生態為何?頻道業者取得NCC核發的執照以後,如何進入市場?為什麼你我只能收看特定的頻道?有沒有其他選擇可能性?
二、有線電視數位化以後,消費者有沒有機會選擇我要的頻道?還是按照現在的大碗公「吃到飽模式」呢?
參、採訪對象
學者、公民團體與業者
肆、圖片說明
本圖片是筆者參與10/24旺中併購案公聽會所拍攝。當時場外公民團體集結抗議演出行動劇,台大新聞所學生飾演媒體巨獸,呼籲NCC駁回旺中併購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