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諾比核災後30年,白俄羅斯紀實報導(多媒體網頁)
車諾比核災後30年,白俄羅斯紀實報導(多媒體網頁)
1. 提案人
廖芸婕,新聞與文字背景,簡介按此。林龍吟,影像與導演背景,捷克FAMU電影導演研究所。皆關心可供台灣借鏡的國際事件,期望造訪新聞自由度低的國家,近距離報導敏感議題。
二人曾合作衣索匹亞x台灣水庫專題報導,以5萬字、77幅底片,完成125頁圖文紀實專題報導《我們掙扎,築起家園》(介紹及預覽)。(全文可下載:上集、下集)
2. 報導意義
車諾比核災事件已屆28年,世人多將目光投注廠區所在國烏克蘭,然而受創於車諾比最深的國家,實為白俄羅斯。1986年4月26日吹起的風,將70%的輻射元素吹向白俄,汙染國內約3分之1土地。此後新生兒多有基因突變、智能不足、身體殘疾,或受癌症所苦。國際原子能總署設定,適宜人居的輻射劑量為每平方公里5居里內;然而白俄境內受輻射汙染的土地上,平均每平方公里有37居里輻射劑量,88%土地的汙染指數更高達每平方公里555~1850居里。
在約等於2倍台灣大的白俄受災土地上,仍有200萬人居住其中。核災對白俄人農牧、漁獵及日常生活衝擊甚鉅──孩童突然被父母訓斥不准摸土地、摘花草、碰河水、爬樹、靠近自然;許多人終身不願食用蘑菇、蔓越莓等高輻射劑量蔬果;各國際NGO每年提供災區青少年1~3個月「健康假期」,到歐洲寄宿家庭度過;從災區搬離的長者,在市區帶著殘疾終老。
白俄東側一部分土地,由於輻射劑量過高,政府強制遷出居民、劃設禁地,每年只准4月26日開放悼念與緬懷。禁區內全是荒廢房舍、傢俱、船塢等生活痕跡,即使在遭水泥覆蓋以阻絕放射物質的地表上,仔細觀察,仍可發現舊時建築地基。有趣的是,近30 年來,人類禁入的地域,竟成了野生動物的天堂。近年,更有許多早年遭強制遷離的居民,躲避政府巡視、回到禁區,找出老家破敗的屋舍殘骸,重新整修並偷偷居住。他們大多年事已高,寧可生活在輻射裡,也要回老家度過一生,口中說不盡的是車諾比核災當時橘紅色天空的回憶。禁區內,驚見許多嶄新墓碑,顯見許多人對舊時家園的依戀。
汙染白俄最深的銫137,約需30年才進入半衰期。然而總統盧卡申科早在10年前告訴國民「一切都很安全」,同時降低蔬果進入超市的檢驗門檻、取消與部分國際NGO合作提供的歐洲健康假期。政府控制媒體之餘,亦掣肘國內藝術表演者針對車諾比核災構思的戲劇,使其無法在國內上演。目前,白俄羅斯正興建國內第一座核能發電廠,國內雖有批評,但礙於極低的言論自由度,人民畏於公開抗議,以免遭軍警痛打或身陷囹圄。政府表示,為了降低國內對火力發電的依賴,核能是一個對環境更友善的選項。
白俄羅斯復原的過程,顯示著生命在輻射威脅下,被迫面臨的選擇與糾結:被迫遷居,卻又不捨家園、重新遷回;悵然鄰居因輻射而亡,自己卻也寧可和輻射同歸於盡;害怕核能發電廠的落成,卻也不得不承認火力發電的缺陷;人類逃離的家園,卻見動植物活躍生長。車諾比災後近30年,只有烏克蘭災區提供嚮導領團參觀,受創最深的白俄羅斯災區卻不為世界開放。然而白俄老國民的記憶中,蘊藏著太多深受世界遺忘的故事。
藉由民眾協助,我們曾於7月帶著相機、輻射測試儀,進入白俄禁區屋舍,紀錄居民生活、傾聽其心聲。現正與白俄、國際NGO聯繫,盼11月重返當地,二度進行更深刻與嚴謹的紀錄,並進入醫院探訪輻射患者與治療過程。車諾比核災未滿30年,也許台灣核電環境將生重大變遷。此時,透過白俄經驗,我們除了看見各國國民面臨龐大威脅時相去不遠的掙扎──明知輻射很危險,卻仍不願離開家園;明明深知核能風險,卻仍無法阻擋新一座核電廠的降臨──,也看見人類即使渺小、宿命難解,仍對家園不離不棄的心念。
藉由忠實且貼身的記錄,或可在這些故事凋零以前,留住一些積極面,供面臨關鍵選擇時刻的台灣,參照未來。
3. 報導呈現
因應國際趨勢,我們首度嘗試將報導內容製作成多媒體網頁,結合文字、影像、聽覺等元素。這是國際平面媒體正在努力的新方向,參考範例為(請開聲音)Magnum攝影師作品《The Places We Live》、紐時報導作品《A Game of Shark and Minnow》。希望藉此拋磚引玉,同時邀請無法親自與走訪白俄羅斯、車諾比災區的讀者,也能與我們一同貼近現場、獲得重溫歷史的臨場感。網頁最終設計為中、英雙版本,預計租賃主機至少三年,正好是車諾比後29~31年之間、國內興建第一座核電廠,我們會在這三年持續更新網頁。
4. 報導篇幅
文字:結合研究數據與生活故事,共可完成3萬字以上的圖文紀實報導。另外,災區居民的特殊回憶與生活,以家庭或人物為單位,各自獨立為約500字的特寫。
影像:著重生活紀實者40幅以上,多為35釐米底片轉數位高畫質檔案,4000px以上。以白俄各地點為背景、前景為輻射數值的測試儀影像,紀錄數量無限。
音訊:依網頁編排設計,無上限。
4. 焦點訪談對象
白俄東部災區居民
車諾比禁區居民
白俄首都居民
白俄官方
白俄醫院
白俄學界
白俄藝文界
白俄車諾比相關NGO
白俄媒體工作者
長期與白俄合作的國際車諾比相關NGO
車諾比核災後身亡的白俄救災人員子嗣
5. 募款目標
15萬元,實際所需經費的30%。
來回二次機票9萬元(經濟艙一人由台灣飛,約4萬元;一人由歐洲飛,約5千元)。輻射測試儀8000元。兩人旅費一天粗估1850元/人(含交通、食宿、保險、翻譯員、聯絡等)一個月共11萬4700元。商務簽證與必要邀請函60~180USD/人,二次估21600元。三年網頁主機租賃費用500/月*12*3共18000元,客製化多媒體網頁以上頭兩個網頁質感為例,一次性費用7~15萬元。翻譯員2元/字,3萬字以上共6萬元以上。其餘花費如敏感消息來源取得、攝錄耗材如底片等相關支出,粗估2萬元。所需經費共約49萬元,募款15萬元,其餘自籌。
【贊助金額達1000元以上者,我們將親筆致謝一張寄出自Belarus的明信片。贊助金額達3000元以上者,我們將視您意願,以真實姓名/暱稱列於國際網頁「特別感謝(Special Thanks)名單」(將於捐款謝函中說明)】
6. 範例參考
75歲的凱特奶奶回到災區,與兒子一同照顧老家的菜園。幾年前冬天,她被狼群從背部襲擊,傷口仍在,至今頭和手總不斷發抖,無法抑止。
「她是很聰明的小孩。」凱特奶奶說,孫女凱莎妮雅1986年(車諾比核災年)出生於烏克蘭,7歲時死於不明的腦部疾患。
卡提契夫的國家畜牧場,距離車諾比爆炸點18公里,共有297頭成牛、70頭犢牛。警犬負責趕牛,工人兩天輪一次班。
供應鄰鎮鮮奶的乳牛牧場,輻射數值為首都50多倍。
這個季節充滿了櫻桃,64歲的奶奶擁有50平方公尺的蔬果園。小孩很少回家,一年有三周到義大利、愛爾蘭等國度假,避開輻射。政府曾提供碘片,如今已中斷。
普里匹特河曾是搭船前往基輔的熱門路線,如今碼頭已荒廢。傍晚有嬉水者與釣客,河裡可捕獲鱸魚、歐鯿、鯰魚、石斑等。
薇拉奶奶與她的小鴨,身後是曾在赫魯雪夫時代到台灣服兵役的潛艇員奧古斯都(故事見此)。
災區居民被政府強制遷村。廢棄屋舍裡,28年前帶不走的彈簧床架。
核爆那天,85歲的瑪麗亞在農場看到滿天黑雲,以為要下雨。天空竟變橘色,愈來愈亮,回家聽當時擔任司機的丈夫告知,才知是大爆炸。後來丈夫死於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