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條例即將落日 莫拉克災後五年追蹤報導

8/29莫拉克重建條例將劃下句點,五年重建完成多少?災區居民能否走出自己的路,還是茫然不知何去何從?

重建條例即將落日 莫拉克災後五年追蹤報導

一、提案說明

2009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在高雄、屏東等南台灣山區造成嚴重的災情,許多原住民部落遭受到程度不等的破壞。居民被迫暫時離開家園,某些部落甚至被土石流沖毀,當地人無家可歸。八八風災,考驗著原住民部落是否能永續傳承,也考驗著政府面對重大災情的處理能力,當年八月底,中央與地方政府也展開了一連串的災後重建工作,其中一條重要的政策,便是「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特別條例」。

而在今年8/29,八八風災屆滿五年後,重建特別條例即將於那天劃下句點,各地重建區回歸到自己的地方政府管轄。經過了五年的重建計劃,重建區恢復了多少災前的樣貌?無家可歸的重災區居民,在新的住處面臨到什麼樣的狀況?在未來,少了來自中央的經費與政策,各地聚落準備好了嗎?居民是否能拾回災前的踏實生活?還是茫然而不知何去何從?

這次專題報導,將災區五年中所進行的重建工程與故事重新整理,讓災區外關心的民眾,或是相關的行政部門,能夠更準確瞭解重建進行的狀況,災民的生活所面臨到的問題,政府政策與地方需求的差異性。

二、預計採訪

考量時間與人力,以莫拉克風災受創最嚴重的兩個流域,做為追蹤的主角:

高雄(楠梓仙溪流域,如那瑪夏;以及其永久屋地區,如杉林大愛園區)

屏東(隘寮溪流域,如達來、大武、阿禮、好茶;以及其永久屋地區,如禮納里、長治百合園區)

一一深入重建區與部落來回顧這五年的發展狀況,拜訪當地耆老、居民,了解各個聚落所面臨到的不同問題,包含產業恢復、人口外移、文化永續、環境重建、居住安全等。透過檢視這兩地區,也能比較出兩方地方政府的重建成效,執行政策時面臨到的挑戰與成果。

議題點一
高雄杉林大愛園區、屏東長治百合園區,這兩個同為慈濟功德會最早發起興建的永久屋園區,現今風格與管理皆有很大的不同。百合園區是各部落有自己的居住區塊;大愛園區是由抽籤入住,不同部落的原住民彼此當鄰居,兩者在居民相處情況跟社區氣氛就很有很多不一樣。

議題點二
屏東禮納里有著名的「脫鞋子的好茶部落」,其中由魯凱族產業發展協會推出的接待家庭,讓一些獨居老人可以招待包背客入住過夜,這樣的經營發展的如何?有什麼樣背包客與部落長輩互動的故事?接待家庭與一些好茶部落的特色產業又能為部落創造多少就業機會?

議題點三
那瑪夏南沙魯部落是一個仰賴農業經濟的區域,部落面臨政府以屋換屋的政策(山上居住地換山下永久屋)後,是否還能保有山上的農地?這個政策又有哪裡與部落期望不符?山上部落自己蓋了一個防災中繼屋,在風災中又發生多少效用?

議題點四
屏東阿禮部落受到八八風災衝擊,如今部落只剩下約四人留守,其他人遷移到山下永久屋。面對人力嚴重不足,山上農業與休閒產業面臨到什麼樣的影響?未來又該如何發展?部落住民還會有回來的機會嗎?

議題點五
達來部落剛遷移到新址,就面臨到八八風災後地盤流失,住家安全堪憂的情況。部落怎麼面對?同時達來也在就部落推動生態旅遊,成效如何?對創造就業機會與文化傳承有什麼樣的幫助?

以上為這次團隊主要探討的議題,也會持續增加採訪過程中所接觸到新的議題。

以下則為這次採訪主要受訪者,其皆對自身部落發生的議題有一定的了解與看法。

受訪者一
杉林大愛園區/伊特鳸工作室負責人/陳秋香
陳秋香女士為杉林大愛園區住戶,同時也是那瑪夏南沙魯的災區災民。可瞭解永久屋與部落生活上的差異,與在大愛園區推動婦女手工藝創業的過程。

受訪者二
那瑪夏南沙魯部落/靼虎
不習慣永久屋生活而回到部落,靼虎先生之前也是那瑪夏的地方民意代表,目前則是關注在重建條例,農民遷到永久屋後,失去農地引發的農保問題。

受訪者三
禮納里/魯凱產業發展協會/霧台鄉民代表/李金龍
李金龍先生是禮納里推動接待家庭的重要推手,目前也投身部落發展的培力計劃。

受訪者四
阿禮部落現居住戶/穌古木民宿負責人/包泰德、古秀慧夫婦
包泰德夫婦是目前居住在山上阿禮部落少數人之一,進行民宿、農業、手工藝創作,用多元工作形態,在資源貧乏的山上維持生活。

受訪者五
阿禮部落大頭目/包基成
包基成先生目前居住長治百合園區,推動園區內的特色農產業、魯凱族文化傳承,並在家中經營「希望小書坊」,培養部落小朋友的閱讀習慣與母語溝通。
 

三、報導完成形式

兩篇專題主文,分析與檢視(一)災後重建這五年期間所遭遇的問題與改變,重建條例落日後,未來可能遭遇到的挑戰與待解決的問題;(二)檢視莫拉克這五年期間的重建過程,可以給未來面臨類似災變時,帶來甚麼參考。

六篇族群、部落或個人在重建過程所進行發生的故事

總共八篇,總字數預計超過兩萬字。

四、預計募款金額

本次專題報導進行方式,計有「莫拉克獨立新聞網」與「上下游新聞市集」資深記者群指導來自獨立媒體學院及台大公衛系暑期實習生,合計六員,深入台21線與台24線公路沿線主要部落與社區,預計花費累計一周以上的時間進行採訪。交通與住宿費用為最主要的花費支出,因此粗估募款所需經費為66,000元。

五、團隊介紹

資深記者群指導團

曾任莫拉克新聞網記者劉瑋婷與現在上下游新聞市集記者汪文豪指導

莫拉克獨立新聞網www.88news.org

災區重建資訊,觀察並監督政府的永久屋政策的獨立媒體,於2009年9月29日開站,在觀察重建的1460天,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做出1545篇新聞報導。專職記者長期進駐重建區,有貼近居民與在地的第一手觀察。

上下游新聞市集News&Market

是一個關心農業,以及友善土地議題的社會企業,這次與獨立媒體工作者協會暑期學生實習共同來合作,深入報導八八風災五週年專題。上下游新聞部門致力於建立一個關注農業、食物與環境議題的網站,一方面聘請專職記者進行專題報導,同時也邀請各界作者,在此發表包含食物、耕作、農地保存、食育教育、綠能生活的文章,交換更多元的訊息。相關報導曾經獲得卓越新聞獎調查報導獎、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消費者權益報導獎等。

團隊成員

上下游記者汪文豪
曾任聯合報、天下雜誌記者。跑過社會、農業、保育、環保、政治、司法等領域,最愛的還是農業與生態保育,因為有濃濃的人情味。

得獎作品:2006年亞洲出版人協會(SOPA, The Society of Publishers in Asia)最佳環境報導首獎-天下雜誌〈誰來終結「鹿耳門悲歌」?〉;2007年亞洲出版人協會(SOPA)最佳環境報導首獎-天下雜誌〈鎘米問題追蹤 毒水橫流 病土蔓延〉;2009年亞洲出版人協會(SOPA)最佳環境報導佳作-天下雜誌〈破碎的農地 消失的糧食〉。在上下游新聞市集以「孩子的未來、碗中的現在─校園午餐調查報導」入圍2012年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獲得2012年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優勝;2013年以「埔里小農與瓶裝水工廠的戰爭」獲得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新聞媒體組公民記者組(含網路媒體)首獎,以「揭開假米粉真相系列調查報導」獲得卓越新聞獎調查報導獎、消費者權益報導獎評審團特別獎。

實習記者
侯奕丞 世新大學廣電系三年級
劉慈愛 輔仁大學氣管系三年級
透過報名獨立媒體學院到上下游新聞市集實習

蕭汎如 臺灣大學公衛系三年級
盧恩萱 臺灣大學公衛系三年級
由系上推薦至上下游新聞市集實習
 

贊助進度
募款已截止
募得金額10%為平台行政處理費
目前已有10人贊助
已募得$42,100
募款總金額$66,000
尚缺$23,900
63.8%
63.8%
已於 2014-08-31 截止
提案人
Ethan Hou
提案基本資料
募款開始:2014-07-31
募款截止:2014-08-31
報導完成形式:兩篇專題主文,分析與檢視(一)災後重建這五年期間所遭遇的問題與改變,重建條例落日後,未來可能遭遇到的挑戰與待解決的問題;(二)檢視莫拉克這五年期間的重建過程,可以給未來面臨類似災變時,帶來甚麼參考。 六篇族群、部落或個人在重建過程所進行發生的故事 總共八篇,總字數預計超過兩萬字。
贊助者群像
匿名捐款's 的頭像
匿名捐款
NT$ 1,000
匿名捐款's 的頭像
匿名捐款
NT$ 600
匿名捐款's 的頭像
匿名捐款
NT$ 2,500
匿名捐款's 的頭像
匿名捐款
NT$ 1,000
» 更多
分享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