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資青年的異國冒險 vs. 台勞青年的跨國漂流
一、個人背景說明
許韋婷,目前於澳洲綠黨籍國會議員 Adam Bandt 的墨爾本辦公室實習,協助建立辦公室與華人社群的聯繫。就讀台大政治所碩士期間,參與《圖解世界局勢》和《圖解政治學》的寫作與出版工作;亦加入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的「威權時期政治案件受難者訪談計畫」,有豐富的寫作與訪談經驗。
二、報導議題說明
打工度假在近幾年來相當盛行,每年持打工度假簽證出國的數目有相當顯著的成長,特別是僅有年齡限制的澳洲,成了很多年輕人打工度假的首選。從台灣駐澳大利亞辦事處所提供的資料可得而知,截至2012年底為止,目前在澳洲打工度假的青年已有 22,027人,為澳洲境內打工度假青年的第三大族群。但台灣社會直到今周刊以一則〈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屠夫?〉引起討論後,才開始大量關注這群年輕人。
這則專題報導打破一般人過去對打工度假的美好想像。在這之前,「打工度假」一詞,代表的是一場華麗的冒險。年輕人在異國從事在台灣從未從事的工作,例如在廣闊的農田裡一邊採果一邊享受大自然的洗禮,並且在這很短的時間裡賺取旅費,體驗異國文化。但這則報導指出了另一群以賺錢為目的的年輕人,旅行和體驗不是他們最關心的,他們是一群為了抵抗台灣惡劣的薪資結構、勇敢赴澳打拼的年輕人。他們希望在異地盡快存下人生的第一桶金,並以這桶金作為實踐創業夢想或實現美好人生的基石。
然而,這則專題報導存在著兩個問題。首先,過度美化澳洲打工度假,讓許多人誤將澳洲視為打工者的賺錢天堂,忽略澳洲目前節節高升的失業率、亞洲人的就業困境,以及打工度假簽證在求職上會遇到的困難。其次,它在分裂了赴澳打工度假的年輕人之餘,並未探討是什麼樣的背景造成兩群年輕人的差異。
這兩群年輕人分別為以賺錢為目的且相當清楚地認知道自己是「台勞」的年輕人:另一則是以體驗為目的,拒絕「台勞」稱號的年輕人,甚至還在報導出現沒多久後召開記者會為自己「正名」。這樣的爭論到了筆者於去年九月入境澳洲後仍然持續著,並且挑戰著很多年輕人在異鄉脆弱敏感的神經。但是,究竟是什麼樣的問題造成這群年輕人的分裂?他們之間是否真如表面所看到毫無共通之處?此為本次提案亟欲探討的問題,並將試著分析兩群年輕人所具備的不同社會經濟條件,以及這些條件如何影響他們來澳洲的目的,與赴澳後在面臨類似的問題與挑戰時會有怎樣不同的解決方法。
三、作品預計內容
報導將聚焦在不同類型之打工渡假者,有不同的經濟條件,因此基於不同的心態來到澳洲、作不同選擇,也遇到不同問題與經驗。因此,報導將包含以下內容,以協助讀者更能了解討論的相關背景資訊:
1. 整理澳洲核准台灣打工度假簽證以來的相關數據資料,以及今周刊的報導所引發的相關討論,特別是赴澳的年輕人們對這則報導的反應。
2. 整理年輕人到澳洲後如何尋找工作,以及主要的工作類型和內容。
3. 探討年輕人到澳洲打工度假期間所受到的心理衝擊,以及這些經驗對他們所造成的改變。
4. 專訪不同身分背景的年輕人,包括被認為在台灣擁有較高競爭優勢,卻選擇赴澳遊歷的年輕人;以及因在台灣較無競爭優勢,所以赴澳闖蕩的年輕人。
四、作品的預期貢獻
1. 協助未來欲打工度假青年更了解澳洲打工度假的背景,以及入境澳洲後可能會面臨的問題與衝擊。
2. 讓台灣社會更進一步了解年輕人的困境,以及年輕人們為打破困境所作的努力。
3. 讓政府相關單位深入了解台灣青年赴澳打工度假所面臨的處境與問題,做為之後制定相關政策時的參考。
4. 未來可能將本報導進一步整理翻譯,投稿至澳洲重要的傳播媒體,讓澳洲人更了解台灣青年打工度假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