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之歌 The Gipsy:穿越民歌西餐廳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流浪者之歌The Gipsy》正式報導
由 T.T. Studio 在 三, 2016-08-03 17:25 發表
《流浪者之歌The Gipsy》正式報導

片長:32分56秒
字幕:中/英文
劇組簡介
小管特大號工作室,為一紀錄片團隊,由五名中正傳播四年級的學生組成。喜歡音樂的我們,一次因緣際會下,發現彼此對於老一輩口中的民歌年代與餐廳文化有著同樣的憧憬與好奇,因此開啟我們用紀錄片追尋「民歌西餐廳」這個文化的想法。
團隊人員
導演:陳禹豪
攝影:莊鈞甯
剪輯:陳禹豪
製片:吳香穎
執行製片:林純安
收音:陳庭安
美術:林純安

「28年過去,外面的世界不斷改變,吉普賽民歌西餐廳,卻依然亮著燈、唱著歌」

大綱
位於台中的吉普賽民歌西餐廳,走過近30年歷史,是全臺灣少數保留原樣的民歌西餐廳之一,曾經繁華一時,卻因大環境的改變,如今盛況不再。
仍在地下室默默營運的吉普賽,沒有絢爛燈光,看似樸素的舞台卻是知名歌手們的起點,書刊雜誌上的灰塵,彷彿塵封著這裡的歷史。
老餐廳已逐漸失去經濟利益,時間,卻賦予了屬於它的價值。
導演觀點
我很喜歡老東西,老的音樂、老的車,老的麵攤……等等,或許等我有記憶的時候,這些東西早已不再我的生活裡,但是那些殘破的痕跡,不就代表著一個又一個回憶嗎?舊事物不及新科技方便,但是在那些不便和樸素中,越能顯得那個時代的味道和氛圍。
還記得第一次要去吉普賽餐廳拜訪時,周遭那荒廢的大樓景觀確實讓我非常訝異,難以置信這裡還有餐廳營業。走下通往吉普賽的樓梯,真的是一條時光隧道,裡面的陳設,那是現在外面餐廳找不到的感覺,因此,我希望能透過攝影機,就像一雙眼睛一般,帶領觀眾飛往那個時代。
有人曾說,時間是賊,帶走經濟價值,給了終點。但是在我們看來,時間卻是給了起點,賦予吉普賽無形資產,帶來新的故事。


主要紀錄對象
(1) 老闆、老闆娘─副總、林媽
副總過去曾經為電腦工程師,年輕時期掛名多家餐飲和娛樂事業的董事長。現在處於半退休狀態,每天待在吉普賽餐廳內顧店,和老闆娘一起負責廚房料理。
林媽過去負責會計部分和管理吉普賽的民歌手,帶過5678字頭的歌手,過去關於歌手人力調度和安排訓練都是由她負責,對於民歌和餐廳的過往非常了解。
(2)老歌手─黃志誠
民國75年開始踏入民歌圈,從事民歌手工作長達三十年,目前已改行為美術老師。不同於常人,擅長左手彈琴,當時除了是炙手可熱的民歌手,吉普賽的美術設計也由他一手包辦。
(3) 老歌手─翁立家
民國80年左右踏入民歌手圈,屬於較後期的歌手。在吉普賽駐唱十年左右,現在主要為吉他老師,偶爾在其他地方駐唱。
(4) 新生代歌手─陳亞琦
高中玩吉他社因而接觸音樂,上大學後繼續自學吉他,音樂與美術相輔相成,幫助他從事創作。吉普賽是他的第一份駐唱工作,於大學二年級開始駐唱。

拍攝過程與後記
歷經接近一年的拍攝期,與為期一個月的全台巡迴,這支紀錄片算是告一段落了,能將作品分享給前來的大家,並與觀眾一同交流與省思,我們的內心有許多感動。
其實拍攝《流浪者之歌》對於我們五個人來說,是件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團隊沒有拍攝紀錄長片的經驗,卻選擇將它作為畢製作品,我想一切都是因為「緣分」與那股想將它紀錄下來的使命吧!
去年七月,因緣際會之下,我們來到了位於台中的吉普賽民歌西餐廳,走進地下室的剎那,映入眼簾的是截然不同的懷舊空間,時光彷彿凍結在三十年前。我們聽過民歌、知道民歌手出身的李宗盛、周華健等人,卻沒有真正見過孕育民歌手與民歌文化的搖籃─「民歌西餐廳」的真實模樣,當下,我們便毅然決然地決定利用一年的時間,好好紀錄下這個漸被時代遺忘的空間。或許沒有人能知道,這個台灣僅存的老民歌餐廳,何時會被取代、未來又會有什麼變化,但我們能確信的是,透過手中的攝影機,能將它的模樣好好地保存下來;透過片中的主角故事,能讓更多人看見這個空間曾發生過的人生百態。


一年過去,我們的紀錄片隨之完成,此時也透過新聞聽見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吉普賽所在的千越大樓,即將啟動都市更新,成為台中第一件都更案。而吉普賽接下來的模樣與命運會是如何?一切未完待續……。
相關連結:
流浪者之歌預告片
影片 :
《流浪者之歌The Gipsy》正式報導
片長:32分56秒
字幕:中/英文
劇組簡介
小管特大號工作室,為一紀錄片團隊,由五名中正傳播四年級的學生組成。喜歡音樂的我們,一次因緣際會下,發現彼此對於老一輩口中的民歌年代與餐廳文化有著同樣的憧憬與好奇,因此開啟我們用紀錄片追尋「民歌西餐廳」這個文化的想法。
團隊人員
導演:陳禹豪
攝影:莊鈞甯
剪輯:陳禹豪
製片:吳香穎
執行製片:林純安
收音:陳庭安
美術:林純安
「28年過去,外面的世界不斷改變,吉普賽民歌西餐廳,卻依然亮著燈、唱著歌」
大綱
位於台中的吉普賽民歌西餐廳,走過近30年歷史,是全臺灣少數保留原樣的民歌西餐廳之一,曾經繁華一時,卻因大環境的改變,如今盛況不再。
仍在地下室默默營運的吉普賽,沒有絢爛燈光,看似樸素的舞台卻是知名歌手們的起點,書刊雜誌上的灰塵,彷彿塵封著這裡的歷史。
老餐廳已逐漸失去經濟利益,時間,卻賦予了屬於它的價值。
導演觀點
我很喜歡老東西,老的音樂、老的車,老的麵攤……等等,或許等我有記憶的時候,這些東西早已不再我的生活裡,但是那些殘破的痕跡,不就代表著一個又一個回憶嗎?舊事物不及新科技方便,但是在那些不便和樸素中,越能顯得那個時代的味道和氛圍。
還記得第一次要去吉普賽餐廳拜訪時,周遭那荒廢的大樓景觀確實讓我非常訝異,難以置信這裡還有餐廳營業。走下通往吉普賽的樓梯,真的是一條時光隧道,裡面的陳設,那是現在外面餐廳找不到的感覺,因此,我希望能透過攝影機,就像一雙眼睛一般,帶領觀眾飛往那個時代。
有人曾說,時間是賊,帶走經濟價值,給了終點。但是在我們看來,時間卻是給了起點,賦予吉普賽無形資產,帶來新的故事。
主要紀錄對象
(1) 老闆、老闆娘─副總、林媽
副總過去曾經為電腦工程師,年輕時期掛名多家餐飲和娛樂事業的董事長。現在處於半退休狀態,每天待在吉普賽餐廳內顧店,和老闆娘一起負責廚房料理。
林媽過去負責會計部分和管理吉普賽的民歌手,帶過5678字頭的歌手,過去關於歌手人力調度和安排訓練都是由她負責,對於民歌和餐廳的過往非常了解。
(2)老歌手─黃志誠
民國75年開始踏入民歌圈,從事民歌手工作長達三十年,目前已改行為美術老師。不同於常人,擅長左手彈琴,當時除了是炙手可熱的民歌手,吉普賽的美術設計也由他一手包辦。
(3) 老歌手─翁立家
民國80年左右踏入民歌手圈,屬於較後期的歌手。在吉普賽駐唱十年左右,現在主要為吉他老師,偶爾在其他地方駐唱。
(4) 新生代歌手─陳亞琦
高中玩吉他社因而接觸音樂,上大學後繼續自學吉他,音樂與美術相輔相成,幫助他從事創作。吉普賽是他的第一份駐唱工作,於大學二年級開始駐唱。
拍攝過程與後記
歷經接近一年的拍攝期,與為期一個月的全台巡迴,這支紀錄片算是告一段落了,能將作品分享給前來的大家,並與觀眾一同交流與省思,我們的內心有許多感動。
其實拍攝《流浪者之歌》對於我們五個人來說,是件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團隊沒有拍攝紀錄長片的經驗,卻選擇將它作為畢製作品,我想一切都是因為「緣分」與那股想將它紀錄下來的使命吧!
去年七月,因緣際會之下,我們來到了位於台中的吉普賽民歌西餐廳,走進地下室的剎那,映入眼簾的是截然不同的懷舊空間,時光彷彿凍結在三十年前。我們聽過民歌、知道民歌手出身的李宗盛、周華健等人,卻沒有真正見過孕育民歌手與民歌文化的搖籃─「民歌西餐廳」的真實模樣,當下,我們便毅然決然地決定利用一年的時間,好好紀錄下這個漸被時代遺忘的空間。或許沒有人能知道,這個台灣僅存的老民歌餐廳,何時會被取代、未來又會有什麼變化,但我們能確信的是,透過手中的攝影機,能將它的模樣好好地保存下來;透過片中的主角故事,能讓更多人看見這個空間曾發生過的人生百態。
一年過去,我們的紀錄片隨之完成,此時也透過新聞聽見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吉普賽所在的千越大樓,即將啟動都市更新,成為台中第一件都更案。而吉普賽接下來的模樣與命運會是如何?一切未完待續……。